和平路在老城区算不上一条热闹的街。白天的市井喧嚣仿佛被两旁繁茂的法国梧桐过滤了大半,到了傍晚,更是迅速沉寂下去。艾文站在和平路177号的门牌前,仰头看着这栋灰扑扑的三层欧式老建筑。墙体是斑驳的浅黄色,爬满了岁月和藤蔓的痕迹,“老城区图书馆”几个铜字也暗淡无光。就是这里了。
他需要这份工作。大学毕业小半年,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然在本地一个不起眼的论坛上看到这则招聘启事——“闭馆整理员,夜班,待遇从优,要求胆大心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待遇确实优厚,优厚到有些不真实,而“胆大心细”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更是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艾文自认不是个胆小的人,而且他迫切需要收入。
推开沉重的木质大门,一股旧书、灰尘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并不难闻,反而有种沉静的历史感。大厅很宽敞,高高的穹顶,光线有些昏暗,只有前台亮着一盏孤零零的台灯。一个头发花白、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上下打量着艾文。
“是艾文?”老者的声音沙哑,但很清晰。
“是的,您好,馆长先生。”艾文快步上前,他之前只和这位姓林的馆长通过一次电话。
林馆长放下报纸,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纸文件夹和一张塑封的卡片。“你的员工证。”他把卡片推过来,“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都在这里。仔细看,记牢。在这里工作,安全第一。”
最后四个字,馆长说得格外缓慢而郑重。
艾文接过员工证,照片是他提前交的,名字和职位打印得清晰工整。他翻开文件夹,里面是打印出来的《老城区图书馆闭馆整理员守则》,足足十五条。他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禁止翻阅特定书籍?时钟会逆向转动?红色领针?还有那些关于声音、视线和行为的种种古怪限制……这与其说是工作守则,不如说更像某个恶作剧或者恐怖小说的设定。
“馆长,这些规则……”艾文抬起头,有些迟疑地开口。
“都是必须遵守的。”林馆长打断他,眼神锐利,没有丝毫开玩笑的意思,“它们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你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执行。任何遗漏或违规,后果自负。”他指了指墙上的挂钟,“现在是下午四点五十分,白班的同事马上离开。五点钟,图书馆正式闭馆,你的工作开始。记住,守则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无条件遵守。”
说完这些,林馆长不再多言,重新拿起报纸,仿佛艾文已经不存在了。
艾文咽了口唾沫,将员工证挂上脖子,拿着文件夹走到大厅角落的阅读区坐下,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守则。越看,心里的怪异感越浓。每条规则都指向一种潜在的、无法解释的“异常”,而应对方式则充满了某种……仪式感。像是在规避,又像是在安抚。
五点整,挂钟敲响。最后两名白天的工作人员和艾文打了个招呼,便匆匆离去。林馆长也从里间出来,对艾文点了点头,说了一句“明早我来开门”,便从侧门离开了。
“咔哒”一声轻响,侧门从外面锁上。
偌大的图书馆,此刻只剩下艾文一人。
寂静。
不同于白天的安静,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仿佛有实质的寂静。阳光透过高处的彩色玻璃窗,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但随着日头西沉,这些光影也在迅速褪去,黑暗开始从书架深处、从走廊尽头弥漫开来。
艾文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图书馆各区域的总光源开关。柔和的灯光亮起,驱散了些许阴霾,但空旷感依旧。他按照守则要求,先从一楼开始巡视,确认所有读者都已离开。
一排排高大的木质书架像沉默的巨人,投下长长的阴影。空气中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偶尔,老旧的木质地板会发出轻微的“嘎吱”声,像是在回应他的脚步。
一切正常。
巡视完毕,他回到大厅前台,开始制定今晚的整理计划。主要工作是书籍归位和整理错架,重点区域是三楼的社科区。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晚上七点左右,艾文推着整理车来到了三楼社科区。这里的书架更加密集,灯光似乎也更昏暗一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陈年纸墨特有的清冷气味。他按照培训的内容,开始将读者还回来的书籍根据索书号一一归位。
第七排书架是政治法律类。艾文核对着书脊上的标签,小心地将书籍插入正确的位置。就在他拿起一本厚厚的《国际法原理》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了旁边书架上的一抹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