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山林游击,十日谈。

而几乎在爆炸的同时,之前隐蔽在崖下的一个战斗小组,利用垂降绳索,迅速攀上崖顶,从背后向惊魂未定的日军发起了突袭!居高临下的手榴弹和精准射击,让日军瞬间陷入混乱,仓皇败退。

这一手 “调虎离山” 加 “暗度陈仓” ,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心理落差,让日军吃了大亏。

第八日至第九日:水源地的“瘟疫”

连续受挫,日军后勤补给也开始出现问题,尤其是饮用水。他们开始依赖野狼峪内的几处主要水源。

傅水恒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命令部队绝对禁止饮用生水,所有水必须煮沸。同时,派出小分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死去的动物尸体(甚至兑换了一些腐败加速剂)污染日军常用的下游水源地。

虽然没有造成大规模疾病,但这种持续的、看不见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日军的焦虑和非战斗减员。日军士兵人心惶惶,不敢轻易喝水,战斗力持续下降。这正是 “削弱敌人,保存自己” 原则的灵活运用。

第十日:金蝉脱壳

经过近十天的周旋,日军已被拖得精疲力尽,兵力分散,士气低落。而傅水恒的部队,虽然也有减员,但主力尚存,伤员得到了喘息,官兵们在一次次小型胜利中积累了信心,战术运用越发纯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傅水恒判断,决战的时机未到,但突围的时机已经成熟。日军认为他们已被牢牢困死在野狼峪,外围封锁必然有所松懈。

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傅水恒使出了最后一招。他命令少数战士穿着之前兑换的日军服装配件,在野狼峪南侧故意暴露,制造主力企图从南面强行突围的假象。同时,用缴获的日军电台频道,发送了经过篡改的、语焉不详的“求援”电文。

日军指挥官果然中计,立刻调动主力向南面压去。

而傅水恒则率领经过休整、轻装的主力部队和能够行动的伤员,沿着一条连地图上都未曾标注的、由猎户出身的战士指引的隐秘兽道,悄无声息地向北,朝着师部约定的集结地疾行。他们将无法行动的重伤员,托付给了当地绝对可靠的基本群众隐蔽照顾。

当日军在南面扑空,意识到上当,再想回头组织追击时,傅水恒的第三纵队已经如同鱼儿游入了更深的大河,消失在了茫茫太行山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

……

十日后,当傅水恒带着一支虽然疲惫不堪、衣衫褴褛,但眼神中燃烧着不屈火焰的队伍,终于抵达根据地腹地集结点时,负责接应的同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不仅成功跳出了日军的铁壁合围,保存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包括大部分骨干和大量伤员),更在过程中歼敌近百,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极大地消耗和疲惫了敌军。

师部里,我看着傅水恒发回的详细战斗总结电文,心潮澎湃。这份电文,与其说是战报,不如说是一份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游击战实践报告。里面蕴含的战术思想,远远超越了当下普遍的水平。

“这个傅水恒……”师长拿着电文,反复看了好几遍,最终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激赏,“真乃神人也!他对这山林的运用,对鬼子心理的把握,简直……简直像是换了个人!”

我站在一旁,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心中默然。傅水恒当然“换了个人”,他的灵魂里,装着来自未来的知识、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一个看似超自然、却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的“系统”支持。

这“山林十日谈”,不仅是一场成功的战术突围,更是一次对未来军事思想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提前预演。它证明了,即使是在绝对的劣势下,智慧、勇气与人民战争的结合,也能爆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

傅水恒和他的战士们,用这十日,在这片血色山林里,书写了一段属于他们的、永不磨灭的传奇。而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