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终于下锅了。
一口口大锅里的水沸腾着,白色的饺子在滚水中沉浮,慢慢变得晶莹饱满。那熟悉的、带着面食和馅料混合的香气,以前所未有的浓度,弥漫在整个驻地的上空,钻进每一个人的鼻腔,勾动着味蕾,也熨帖着心灵。
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到战士们手中时,场面出现了片刻的寂静。所有人都看着碗里那些形状不一、却同样饱含心意的饺子,眼神复杂。有贪婪,有珍惜,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小主,
傅水恒团长端着一碗饺子,站了起来,走到一处稍高的土坡上。他没有拿讲话稿,只是环视着篝火映照下的一张张面孔,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却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是除夕!咱们独立团,在这儿,一起吃顿饺子!”
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饺子,面,不多;肉,更少!可能比不上你们家里娘包的那个味儿!”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年轻的面孔,“但是,这饺子,是咱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太行山里,包出来的!是咱们根据地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出来支援咱们的!是咱们炊事班的同志,还有在座的每一个人,用心做出来的!”
他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它里面包的,不只是白菜萝卜,是咱们独立团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咱们把小鬼子赶出中国的决心!是咱们对爹娘、对家乡、对和平日子的念想!”
“今天,咱们暂时把枪放下,好好吃这顿饺子!祭奠咱们牺牲的战友,也犒劳咱们自己!但是,都给我记住喽!”他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吃了这顿饺子,明天,咱们还得把枪擦得更亮!眼珠子瞪得更大!只要小鬼子一天不滚蛋,咱们就跟他干到底!直到把他们都消灭光,直到咱们的国家,再也没有战火,让咱们的子孙后代,年年都能安安稳稳地、吃上一碗真正的、全是肉馅的饺子!”
“干到底!干到底!”震耳欲聋的吼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了林间栖息的寒鸦。
“开饭!”傅团长大手一挥。
顿时,院子里响起了一片唏哩呼噜吃饺子的声音。战士们狼吞虎咽,吃得额头冒汗,嘴角流油。互相品评着谁包的饺子好看,谁吃的硬币多(有的连队在里面包了仅有的几枚铜钱,图个吉利),笑声、闹声,此起彼伏。
我和傅水恒、傅必元也坐在战士们中间,吃着碗里的饺子。味道确实算不上多好,面有些杂,馅也有些寡淡,但咀嚼在嘴里,却觉得格外香甜,仿佛吃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一股暖流,一股力量。
我看到卫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煮得格外软烂的饺子,喂到重伤员的嘴里;看到孩子们捧着分到的几个饺子,吃得满脸幸福;看到老乡们和战士们互相推让着碗里的吃食;看到篝火旁,宣传队的女兵们唱起了家乡的小调,引得一些战士也跟着轻声哼唱起来,眼中闪烁着思乡的泪光,但嘴角却带着笑意……
这一刻,战火似乎远离了。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山谷里,只有温暖的篝火,热腾腾的饺子,以及紧紧相依、共同期盼着明天的人们。
傅必元政委低声对我说道:“老陈,你看,这就是我们战斗的意义。不是为了更多的牺牲,而是为了守护住眼前这片刻的烟火气,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在未来,拥有无数个这样平静而温暖的夜晚。”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咽下口中那带着复杂滋味的饺子,望向远处沉沉的夜色和天边那几颗寒星。和平的渴望,从未像此刻这般具体而清晰。它就在这碗饺子里,在这些笑容里,在这短暂却无比珍贵的温情里。而我们,将用手中的枪,用不屈的意志,为这份渴望,杀出一条血路来。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但那份温暖,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足以抵御整个寒冬的严酷,支撑着我们,走向下一个黎明,走向那必将到来的、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