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坦克连,钢铁初体验。

赵大虎认真点头:“是,参谋长。我也发现了,下次我们会调整前进速度。”

傅必元笑着说:“老陈就是这样,打得再好也要挑毛病。不过这样好,胜不骄败不馁。”

我们走向被占领的日军指挥部,路上看到俘虏正被押往后方的收容所。这些日军士兵垂头丧气,偶尔抬头看我们的坦克时,眼中仍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

在一个被摧毁的日军炮兵阵地上,我停下脚步。这里摆放着四门被我们的坦克炮彻底摧毁的75毫米野炮,周围散落着日军的尸体和破损的弹药箱。

“如果放在一年前,要拿下这样一个加强炮兵阵地的日军,我们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我轻声问。

傅师长沉默片刻,然后说:“至少一个主力团打光,还不一定能拿下来。”

是的,我记得清清楚楚。去年春天的马家堡战斗,我们三个团围攻日军一个大队,打了整整两天,牺牲了八百多名战士,才勉强取胜。那时我们最好的武器就是几门缴获的山炮,炮弹还得省着用。

“技术改变战争。”傅师长喃喃道,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技术。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

在返回师部的路上,我们经过正在休整的坦克连。战士们围着他们的钢铁坐骑,有的在擦拭炮管,有的在检查履带,有的则在兴奋地交流刚才的战斗经验。我看到几个年轻坦克兵的手还在微微发抖——那是初次经历大战后的正常反应。

“让政治部组织好战后心理疏导。”我对随行的参谋说,“特别是坦克兵,封闭空间内的战斗对心理压力更大。”

夕阳西下,战场渐渐安静下来。远处,后勤部队正在打扫战场,卫生员在救治伤员。一群村民在地方干部的组织下,为我们送来食物和水。这一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最先进的钢铁巨兽旁边,是推着独轮车、提着篮子的老百姓。

回到师部时,初步战报已经送来:此役歼灭日军一千二百余人,俘虏九十六人,击毙日军联队长一名;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我军阵亡五十七人,伤一百二十三人。这是独立师成立以来,伤亡比最悬殊的一仗。

晚上,我坐在指挥部里,借着油灯的光亮撰写战斗总结。笔墨在纸上滑动,我却不时停下来,回想白天的场景——坦克引擎的轰鸣、炮口的火焰、日军惊慌失措的表情、战士们胜利的欢呼...

门外传来脚步声,傅师长和傅政委一起走进来。

“写总结呢?”傅师长问。

我点点头:“这么一场仗,得好好总结经验和教训。各团的战后报告刚送上来,步坦协同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第二梯队...”

“明天再忙吧,”傅必元拍拍我的肩,“今晚炊事班做了红烧肉,庆祝坦克连首战告捷。老陈,你也该放松一下了。”

我放下笔,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师长,咱们的坦克连这才只是初试锋芒,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傅水恒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华北平原:“这才刚刚开始,老陈。我们要组建更多的坦克连,然后是坦克营、坦克团。不久的将来,我们要让钢铁洪流席卷整个华北,把日本人彻底赶出中国去!”

他的眼睛在油灯下闪闪发光,那里面有我看不懂的远见和信念。但我知道,跟着这位来自未来的师长,我们将见证并创造历史。

窗外,月色下的太行山静静矗立,如同千百年来一样。但今夜,山中回响的不再只是风声和狼嚎,还有钢铁巨兽沉睡中的呼吸。我们的坦克连——这支在战火中诞生的钢铁力量,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