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婉拒进京。

“可是,老营长,您可以带团队,可以做决策……”组织部长试图解释。

“决策?”傅水恒轻轻摇头,“决策需要基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我习惯了在基层跑,习惯了跟农民面对面交流。到了那个位置,难免会被各种事务、各种应酬缠身,下基层恐怕就成了‘视察’,还能像现在这样,卷起裤腿就下田,蹲在田埂就跟老表聊天吗?我怕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那不是我傅水恒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我能做好的事情。”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无比诚恳,甚至带着一丝恳切:“国涛,你们的心意,中央的厚爱,我懂。但是,我真的不适合。我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向,就想着守好脚下这块地,带好身边这群人,让大家都能吃饱饭,日子有点盼头。这就够了。”

屋里再次陷入沉默。他的话,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我们的心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虚伪矫饰,只有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对脚下土地的深沉眷恋,和对“为人民服务”方式的独特理解。

我想起了他常挂在嘴边,也是他一生践行的座右铭:“当官不为民造福,不如回家种红薯。”在他心中,“官”的大小从来不是衡量价值的标准,“为民造福”才是。他认为,在池溪村当一名普通的农民也挺好的。

小主,

这与那些削尖脑袋、苦心钻营,甚至不惜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只为满足一己私欲、追求权力带来的虚荣和利益的人,形成了何等鲜明、何等刺目的对比!

我想起了他的家庭。他是烈属,他的爷爷早年也牺牲在战场上。按照国家政策,他完全可以享受相应的抚恤和补助,改善自己的生活。可是,据我所知,他从未向组织开过口,从未领取过一分钱的特殊补助。尽管生活清贫至此,他依然无怨无悔,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乡亲们的信任,默默地耕耘、奉献。

这种克己奉公、甘守清贫的境界,又令多少享受着国家俸禄、却还在抱怨待遇不高、甚至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人汗颜!

我看着他那张被风霜雕刻得沟壑纵横的脸,看着他那双因长期劳作而粗糙变形的手,看着他身上那件打着补丁的旧军装,再环顾这间家徒四壁的小屋……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崇高的敬意交织在一起,涌上我的心头。

我所有准备劝说的话,都哽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在他纯粹的精神世界和坚定的价值选择面前,任何基于世俗逻辑的劝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种亵渎。

组织部长和农业厅长也沉默了,他们显然也被傅水恒这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深深震撼。

良久,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站起身,走到他面前,郑重地说道:“老营长,您的决定,我明白了。您的想法,我会如实、完整地向中央汇报。请您放心,无论您在哪里,在什么岗位,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摸索出的技术,我们一定会继续全力支持,让它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造福更多的农民!”

他笑了,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而真诚的笑容。他也站起身,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国涛,这样就很好!我还是那句话,在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就在这里,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等着看全国的农民兄弟,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们离开池溪村的时候,心情与来时截然不同。没有了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和深刻的反思。

傅水恒,用他婉拒赴京的惊人决定,再次给我们上了一课。这一课,关于自知之明,关于初心坚守,关于“官”的本义,关于共产党人应有的名利观。

他是一座无法逾越的精神高山,永远矗立在那里,让每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并反躬自省。

“当官不为民造福,不如回家种红薯。”这朴素至极的话语,从他口中说出,并由他用一生去践行,其力量,足以撼山岳,贯古今。他的婉拒,不是退缩,不是清高,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更为决绝的担当和奉献!这,就是我的老营长,傅水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