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在博物馆的沉思。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那日回绝了军史研究人员的采访之后,傅水恒的心绪,如同被投入一颗石子的深潭,表面虽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久久难以真正平息。那些被刻意尘封的记忆碎片,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翻腾、碰撞。他需要找一个地方,一个能安放这些汹涌思绪,又能让他保持外在沉默的场所。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天色灰蒙蒙的,飘着细密的、几乎感受不到的雨丝。他没有告诉老伴儿具体要去哪里,只含糊地说出去走走。穿上那件洗得发白、领口和袖边都已磨损的旧式中山装,拄着那根光滑温润的枣木手杖,他独自一人,坐上了通往城西的公共汽车。

车上人不多,摇摇晃晃,窗外的景物飞速向后掠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他记忆中的景象早已天差地别。他望着窗外,眼神却有些空洞,仿佛穿透了这繁华的现代都市,看到了另一片时空下的景象——龟裂的黄土路,摇曳的青纱帐,被炮火熏黑的残垣断壁。

目的地,是那座宏伟肃穆的军事博物馆。巨大的建筑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重,冰冷的石材立面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不容置疑的权威。广场宽阔,雨水将地面打湿成深灰色,映出建筑和稀疏行人的模糊倒影。他没有打伞,细密的雨丝落在他的头发、肩膀,带来一丝沁人的凉意。

踏上漫长的台阶,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沉重。并非体力不支,而是某种心理上的负荷,让他的脚步迟缓。博物馆高大的门厅里,光线骤然变得明亮而冷清,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混合着消毒水、尘埃和历史厚重感的味道。购票,安检,他默默地完成所有程序,像一个最普通的参观者,融入了稀疏的人流。

他没有跟随任何导览路线,也没有去看那些宏大的战役示意图和将帅们的照片。他的脚步,不由自主地,首先迈向那个标注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展厅。这里陈列相对简单,武器粗糙,多是梭镖、大刀、土枪,还有复制的红旗、标语。年轻的学生们匆匆走过,或许是为了完成某项作业,对这些简陋的物件投以好奇却难以真正共情的一瞥。

傅水恒在一把锈迹斑斑、刀刃上甚至有几处缺口的鬼头大刀前停住了脚步。玻璃展柜的冷光均匀地打在刀身上,那暗红色的锈迹,像干涸的血,又像岁月凝固的泪。展品说明牌上只有简短的介绍:“红军战士使用过的大刀。”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傅水恒的眼前,却仿佛看到了使用这把刀的人。可能是个憨厚的农家后生,可能是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学生,他们握着这冰冷的铁器,冲向装备着精良武器的敌人。刀锋砍卷了,就用刀背砸,用身体撞……他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最终又倒在了何处?没有人知道。历史只留下了这把无言的大刀,和那冰冷的、概括一切的“红军战士”四个字。

他仿佛能听到那刀锋破空的呼啸,听到那濒死前的怒吼,闻到那浓烈得化不开的血腥味。他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握着拐杖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就这样静静地站着,像一尊凝固的雕塑,与那把沉默的大刀进行着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良久,他才极其缓慢地、几乎难以察觉地挪动脚步,离开了这个展柜,将那片沉重的寂静留在身后。

转入“全民抗战”展厅,空间骤然开阔,展品也丰富了许多。仿制的地道、青纱帐场景,缴获的日军武器,各式各样的文件、照片……这里的人流也稍多一些。有老师带着小学生,讲解着“地道战”、“地雷战”的故事;有年轻的情侣,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前窃窃私语;也有像他一样年纪的老人,默默地走着,看着,眼神复杂。

傅水恒的目光掠过那些宏大的背景介绍,掠过那些着名战役的沙盘模型。他的视线,像精准的探针,搜寻着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角落里的、细微的、属于个体生命的痕迹。

他在一个展示“敌后武工队”物品的独立展柜前,再次久久驻足。柜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支老旧的“汉阳造”步枪,枪托上有深深的划痕和磨损的痕迹;旁边是一把没有刀鞘的匕首,刀刃短小,寒光已逝,只余下黯沉的色泽;还有一只搪瓷缸,缸体磕碰得坑坑洼洼,上面模糊地印着“保家卫国”的红字,边缘还有一道不易察觉的裂纹;最旁边,是一双磨得几乎透底的布鞋,鞋底用麻绳密密麻麻地纳过,但前掌处还是破了一个大洞。

没有具体的番号,没有使用者的姓名。标签上写着:“华北地区敌后武工队员使用的物品。”

傅水恒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都扶在了拐杖上,似乎需要借助它来支撑突然变得异常沉重的身躯。他的目光,死死地盯在那只搪瓷缸和那双布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