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月考来袭

夜读的灯火熄得越来越晚,斋舍间串门闲聊的几乎绝迹,连食堂里吃饭时,都常见有人一手拿筷,一手持书。

陈耀祖他们也自动调整了作息,加入了挑灯夜战的行列。

月考之日,终于在万众瞩目又暗自紧张中到来。

一连三日,气氛肃穆。

考场就设在书院最大的明伦堂内,一人一桌,间距拉开,有专门的号牌。

学监、教习来回巡视,目光如炬。

试卷下发时,只有纸张摩擦的沙沙声,空气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展开试卷。

题目覆盖面极广,难度确实不亚于科考,甚至有些策论题目更为大胆开放,直指时弊。

他沉心静气,先从有把握的经义题入手,力求准确精当。

诗赋题出了《咏菊》,他斟酌良久,结合秋日书院所见与自身感悟。

尽力写了一首格律工整、意境不算俗套的七律,虽自觉未必能拔得头筹,但也算中规中矩。

看到算学题时,他心中略感失望。

题目虽涉及一些实际应用,但难度并未超出他的预期,甚至有些前世初中数学的水平便能解决。

这让他依靠算学大幅拉开分差的打算落了空。“看来,只能在经义基础和策论上尽力追分了。”他暗忖。

然而,接下来的律法题给了他信心。

题目是一个复杂的田产纠纷案例,涉及继承、抵押、契约有效性等多个层面。

陈耀祖凭借其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律条理解的清晰脉络,抽丝剥茧,论证严密,写得条理分明,一气呵成。

最后一日,压轴的策论题发下。考题只有五个字:“民以食为天”。

又是民生!陈耀祖精神一振,这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他闭目沉思片刻,将前世所知的农业知识、经济理念与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腹稿渐成。

他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

“盖闻圣王治世,重农固本。食者,民之命也,国之基也。

然则今之食天,岂独在于五谷丰稔乎?臣窃以为,其要有三:一曰辟源,二曰畅流,三曰节用。……”

辟源,他并未停留在劝课农桑的空泛之论,而是具体提出:

可效仿古法并推陈出新,如因地制宜推广新粮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