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如同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蔡琰和赵云几乎绝望的心!荀攸身为尚书台侍郎,深得皇帝信任,且智谋深远,人脉广阔。他若肯出手相助,此事必有转圜余地!
“多谢荀先生!多谢管家!”蔡琰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请转告先生,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送走管家,赵云兴奋地搓着手:“师姐!有荀先生帮忙,咱们有救了!”
蔡琰重重点头,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荀先生智计超群,他既说已在设法,定然有了对策。我们眼下要做的,就是稳住自己,不能先乱了阵脚。”
她立刻调整策略:
第一,对内安抚,稳定人心。她召集所有伙计工匠,开诚布公地说明情况,坦言有人恶意中伤,但纸坊行得正坐得直,已有贵人相助,请大家安心工作,相信清白终将大白。并承诺绝不牵连无辜。
第二,对外沉默,以静制动。停止一切收回传单的行动,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不予置评,不辩解,不争论,避免越描越黑,落入对方圈套。纸坊照常营业,态度从容。
第三,加固防线,以防不测。赵云进一步加强工坊的戒备,尤其是夜间巡逻,防止有人趁乱搞破坏。
接下来的两天,是极其难熬的。外面的谣言愈演愈烈,各种难听的话都传了出来。纸坊的生意一落千丈,门可罗雀。偶尔有老主顾上门,也是神色尴尬,匆匆买了纸就走。卫仲道那边更是得意洋洋,据说在酒楼上公开饮酒庆祝,扬言要让“云琰纸坊”身败名裂。
然而,蔡琰和赵云谨记荀攸的嘱咐,咬牙坚持,对外界的风雨充耳不闻,内部管理井井有条。
就在第三天上午,形势突然发生了逆转!
首先,尚书台突然行文至御史台,就“民间匿名投书泛滥,扰乱视听,诬陷良善”一事提出质询,要求御史台彻查谣言源头,以正风气。虽然没有点名“云琰纸坊”,但矛头所指,不言而喻。
紧接着,太尉杨彪在一次朝会上,看似无意地提及“洛阳有商贾,以奇技造福文林,反遭小人嫉恨,诽谤中伤,此风不可长”,得到了几位清流官员的附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