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诸葛亮重回卧龙岗 感怀先帝知遇之恩

——这里,正是当年诸葛庄与那座名动天下的草庐旧址。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诸葛亮心头猛地一沉。记忆中的篱笆小院、青瓦茅庐,早已在岁月的侵蚀和战火的波及下倾颓不堪。

屋顶坍塌了大半,朽坏的梁柱歪斜地支撑着,仿佛随时会彻底倒下。

蛛网在残存的梁木间纵横密布,如同时间的挽幛。荒草萋萋,几乎淹没了小径和台阶,在春风中肆意摇曳。一派人去楼空、破败萧条的景象。

“……记得当年,临行之时,曾郑重嘱咐均弟:‘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诸葛亮的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一个字都像承载着千斤重负,“……如今,四十余年矣……” 时光的洪流,在此刻显得如此无情而具象。

他缓步上前,如同走向一个沉睡的旧梦。伸出手,指尖轻轻抚过那扇早已斑驳腐朽、仅存框架的木门。

粗糙的木纹刺痛了指腹,一股强烈的酸楚直冲鼻尖。就在指尖触碰的刹那,耳边恍然响起了一个无比清晰、充满恳切与豪情的声音: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主,

“卧龙先生……可愿出山,助我匡扶汉室?救黎民百姓于水火?”

那是先帝刘备的声音!那么真切,仿佛就响在昨日。

诸葛亮闭上眼,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隆冬,那个身披大氅、眉宇间刻满忧患与坚毅的皇叔,三次叩响这扇简陋的柴门。也看到了意气风发的自己,羽扇纶巾,与先主同席对坐于这草堂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两张年轻而充满抱负的脸庞。

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堂外阶下,关羽、张飞两位当世虎将,虽因久候而面有不耐之色,手按佩剑刀柄,却仍恪守兄长之命,静立风雪之中,等候着堂内的决策。

那一夜,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就在这摇曳的烛光下,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奠定蜀汉基业的《隆中对》。

为刘备清晰勾勒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宏伟蓝图。

往昔的峥嵘岁月,与眼前的断壁残垣交织重叠,强烈的反差带来巨大的冲击。

诸葛亮眼眶骤然一热,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他强忍着,缓缓步入只剩下断墙的内室。阳光透过屋顶的破洞,在布满灰尘和碎瓦的地面上投下几道光柱。

就在光柱边缘,几片残破的竹简散落着,半掩在尘土中。

他俯下身,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恭敬,小心翼翼地拾起其中一片。竹简边缘磨损,字迹却依稀可辨,正是他当年教导幼弟诸葛均、后来也用以训诫子侄的《诫子书》残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指尖轻轻拂过那熟悉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书写时的心境。

然而,这承载着修身养性、明志致远箴言的竹简,如今却破碎地躺在废墟里,如同一个无声的嘲讽,又似一个沉重的叩问。他的手指,难以抑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丞相……” 一直默默守护在旁的亲兵统领,见丞相久久凝视竹简,神情悲怆,忍不住低声轻唤,声音里充满了担忧,生怕惊扰了丞相沉浸在往昔的思绪。

诸葛亮轻轻摇了摇头,示意无妨。他缓缓直起身,目光透过残破的窗棂,投向屋外。当年由他亲手开垦、诸葛均辛勤照料的菜畦良田,早已被野草荆棘彻底吞噬,肥沃的黑土变得板结荒芜。

唯有几丛不知名的野菊,倔强地从乱石瓦砾中探出金黄色的花朵,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曳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抹亮色,刺痛了他的眼睛,也刺痛了他的心。

……

四十年前,那个隆中对策、意气风发的青年诸葛亮,胸藏寰宇,腹有良谋,以为洞悉了天下大势的脉络,以为运筹帷幄之中,便能决胜千里之外,辅佐明主扫平六合,再造大汉乾坤!

可如今呢?

先帝刘备,锦官城托孤的悲怆犹在耳边,却已长眠地下二十余载。

二弟关羽,威震华夏的武圣,终究败走麦城,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