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年,襄樊之战初局

荆襄烽烟起: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的序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刘备与诸葛亮数载精心擘画的“汉中之战”终得尘埃落定。这场战役,如同一道分水岭,曹操不仅在此役中痛失对蜀汉战略格局至关重要的战场主动权,更无奈地将天下争衡的优势拱手相让。

嗅觉敏锐的刘备集团,瞬间捕捉到这稍纵即逝的战机,旋即下令前将军关羽统领荆州兵马北伐。自此,曹操所建魏国的统治根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冲击,一场搅动中原的战事大幕,缓缓拉开。

于汉中大捷中登临巅峰的刘备,并未沉醉于胜利的荣光。他目光如炬,精准洞察到曹操大军尚在班师途中、荆州防线暂露空虚的契机,当机立断派遣养子刘封与宜都太守孟达,挥师疾进,攻取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三郡。

这一决策,暗藏着深远的谋略:一方面,大幅拓宽了汉中向中原腹地辐射的战略纵深,为蜀汉北进打造出更稳固的“缓冲带”,使得后续大军推进有了依托;

另一方面,宛如一柄锋利的侧刃,直插曹操掌控的南阳、荆州交界地带——此处本是曹军连接中原与南方的关键枢纽,经此突袭,曹军防线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其在荆州的整体部署被迫陷入被动,处处受制。

彼时的曹操北部荆州,本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守将侯音、卫开,借当地百姓不堪徭役重负的愤懑之势,毅然揭竿而起。

当时,曹军为支撑汉中战事,在荆州横征暴敛,民怨早已积重难返,起义的火焰一经点燃,便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叛军甚至一度劫持南阳太守东里衮,消息传出,整个荆州北部为之震动。

尽管驻守樊城的曹仁星夜领兵驰援,历经三月苦战,直至次年正月才艰难将叛乱平定,但这场动乱已在无形之中,让曹操在荆州的统治根基出现了深深的裂痕——百姓离心离德,士卒疲惫不堪。

再加上曹仁事后戴罪督战,军心更是涣散不已,原本用于对抗蜀汉的北部防线,自此变得摇摇欲坠,仿佛一阵强风便可将其吹散。

正是洞察到这一系列难得的战略机遇,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自封“汉中王”的刘备顺势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其“假节钺”的至高权限。

在汉末军制里,这意味着关羽可独立自主地决策外交事务、领兵征战,无需事事向刘备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