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新爵与重权的关羽,自然心领神会刘备“乘胜北进、剑指中原”的战略期许,于是放下此前因与黄忠同列四方将军而滋生的些许芥蒂,将全部心力投入到北伐的筹备之中:他一面精心整饬荆州水军,细致地修缮战船,为汉水作战做好准备;
一面有条不紊地调度粮草,加固江陵的后方防线,一场足以震动中原的战事,在悄无声息中逐渐酝酿成熟,只待东风。
事实上,关羽对荆州北部的攻略,早有铺垫。建安十七年(212),曹操为压制江东孙权,亲率主力奔赴濡须口鏖战,荆州曹军防务一时空虚。
关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间隙,当即从江陵出兵北上,兵锋锐利,直指襄阳,与曹操麾下号称“五子良将”的乐进,在青泥一线形成对峙。
只不过,彼时北伐的核心目的,是为刘备西进取蜀的计划牵制曹军、分散其注意力,并非全力攻坚,所以虽一度对襄阳形成强大威慑,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战果。
但这场“青泥对峙”,也为关羽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他摸清了曹军在荆州的布防规律,更深刻地意识到汉水航运对荆州战事的关键重要性,这些都为日后的大规模北伐,悄然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随后,关羽下令军民在江陵、公安等地积极开展制盐煮蜡的产业,大力发展经济,为战事储备物资。并在刘表生前精心经营的荆州水军基础之上,进一步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可纵横于长江与汉水(长江支流)的内河舰队。
随着建安二十四年夏秋之交雨季的如期而至,关羽亲率大军,由汉水流域浩浩荡荡地北上,巧妙绕过曹军经营多年的防线,直接将部队部署得横亘在了襄阳和樊城之间,对两城形成了压迫之势。
此时,摆在关羽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利用麾下强大的舰队,抓住有利时机隔绝汉水两岸,先行攻克由庞德等擅长水战的将领苦苦驻守的襄阳;二是径直扑向樊城,与曹仁展开决战。
按照常理推断,关羽应该选择前者,毕竟荆州北部本就曾在刘备势力的辐射范围之内,虽几经易手、“失襄阳,陷平,兵不满千,城不没于四邻”,但终究难以与关羽这样的名将相抗衡。
更何况,一旦拿下襄阳,关羽便拥有了一个稳固的前进基地,此后进退都会更加从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