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将部队安置妥当、布好防御工事,他才前往曹操大营说明情况。
曹操听后,不仅没有责怪于禁,反而对他大加赞赏:
“将军在混乱之中能整肃军纪、保护百姓,又不急于自辩,此等胸襟与远见,绝非寻常将领可比!”
随即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以示嘉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压境,曹军兵力远逊于对手,局势岌岌可危。
此时,于禁主动请缨,请求担任大军前卫,率两千兵马驻守延津渡口。延津是黄河沿岸的重要渡口,也是袁绍大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于禁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抵达延津后,立即加固城防、训练士卒,还时常率小股部队袭扰袁军粮道,拖延其进军速度。在他的坚守下,袁绍大军始终无法突破延津防线,为曹操在官渡地区部署防御、囤积粮草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此一役,曹操彻底将于禁视为心腹重臣,将他与张辽、乐进、张合、徐晃等人并列为曹军“王牌将领”——此后每次征伐,这些人要么被任命为前锋,冲锋陷阵;要么被委以后卫,稳固后方,成为曹操平定天下的核心力量。
不过,这些深受曹操器重的将领,彼此间却矛盾重重。张辽出身并州,张合原是袁绍部将,于禁则是泰山郡旧部,不同的出身与作战风格让他们互不服气,时常在行军作战中产生摩擦。
为避免内耗,曹操特意派遣颍川名士赵俨前往调和——赵俨学识渊博、性情沉稳,且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很快便凭借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诸将间的矛盾,让曹军的作战效率大幅提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征荆州,赵俨升任奋武将军兼都督护军,奉命统一管理于禁、张辽、张合、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部兵马。
这支部队建制完整、战力强悍,史书中虽未明确其名称,但后世多认为,这便是日后于禁统领的“七军”的雏形。
彼时的“七军”,已是曹操麾下极具战斗力的战略机动部队,承担着随时支援各路战场的重任。
与江东诸将普遍依赖私兵部曲不同,曹军的军队管理更为灵活——虽未完全实现“兵无常将,帅无常师”,但部队的拆散重组、主帅的更换已属常态。
当年曹操平定荆州后,“七军”并未随主力参与赤壁之战,而是被派往江淮一线,平定陈兰、梅成发动的叛乱。
陈兰、梅成拥兵数万,占据险要地势,一度给曹军造成极大困扰。但在赵俨的统筹与诸将的协同下,“七军”很快便击溃叛军,稳定了江淮局势。
赤壁之战后,曹军战略重心转向北方与东南,“七军”也随之拆分:张辽、李典被调往合肥,抵御孙权的进攻;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亲征孙权未果,撤军前仅给张辽、乐进、李典留下七千兵马驻守合肥。
次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为鼓舞士气,连夜招募八百敢死队,趁夜突袭孙权大营——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张辽、李典当时并未率领成建制的“一军”兵马,否则也无需临时招募敢死队。
即便如此,张辽仍凭借这七千兵马大败孙权,创造了“威震逍遥津”的军事奇迹。
就在张辽、李典在淮南前线浴血奋战之际,张合、朱灵、路招则跟随曹操前往潼关,对抗马超、韩遂率领的凉州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