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骑兵骁勇善战,一度让曹军陷入被动,但张合等人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多次击退联军进攻,为曹操最终平定凉州立下汗马功劳。
凉州平定后,赵俨随平难将军殷署前往凉州担任关中护军,负责稳定当地局势;张合则率领五千步卒,作为曹操讨伐张鲁的开路先锋,此后便长期驻守汉中,抵御刘备的进攻。
如此一来,若“七军”的建制仍需保留,那么留守许昌的于禁,便成为统领这支部队的不二人选。
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而“七军”作为中原地区的战略预备队,需要一位威望足够、能力出众的将领统领——于禁多年来的战功与沉稳性格,无疑是最佳选择。
或许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于禁在“七军”中的威望,或许是对他统领大军的最后考验,曹操特意自编自导了一场“夺权”大戏。
平定张鲁后的某一天,曹操突然下令,让于禁仅率领数十名骑兵,手持自己的手令前往朱灵的军营,要求朱灵立即交出兵权。朱灵本是袁绍旧将,归顺曹操后南征北战数十年,战功赫赫,在军中颇有威望,且麾下兵马也是“七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人都以为这场夺权会引发冲突,可令人意外的是,朱灵见到曹操手令与于禁后,竟全程未作任何反抗,坦然交出兵权,其麾下将士也无人质疑。
这场“兵不血刃”的夺权,让曹操彻底放心——他知道,于禁已具备统领“七军”的威望与能力。
自此,于禁正式成为“七军”统帅,手握三万精锐兵卒,镇守许昌,成为曹操最为信赖的“中原屏障”。
此时的于禁,已达到人生的巅峰:他不仅是曹军中为数不多的万户侯,更是手握重兵的方面军统帅,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领荆州大军围攻樊城,守将曹仁节节败退,频频向曹操求援。
曹操当即下令,让于禁率领“七军”驰援樊城——这是“七军”组建以来首次参与大规模战役,也是于禁作为统帅的首次亮相。
得知于禁率领三万精锐前来,关羽并未惊慌失措,反而选择从容应对。他先是率军在樊城以北与于禁、庞德所部形成对峙,随后耐心等待战机。
彼时的于禁,内心却陷入纠结:是立即与关羽决战,速解樊城之围?还是等待曹操的第二波援军抵达,再以优势兵力发动进攻?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樊城以北地势低洼,“七军”营地瞬间被洪水淹没,三万兵马或被淹死,或陷入混乱。
关羽见状,立即率领水军发动进攻。于禁麾下将士在洪水中毫无还手之力,纷纷溃散。眼看大势已去,为保全剩余将士的性命,于禁最终选择向关羽投降;而与他一同出征的庞德,却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斩杀。
消息传回许昌,曹操震惊不已,叹息道:
“我与于禁相知三十年,没想到在危难之际,他竟不如庞德!”
一代名将,终究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于禁的投降,不仅让他半生的功绩化为乌有,更让他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但回望他的一生:从泰山郡的普通士卒,到统领三万“七军”的统帅;从平定黄巾军的崭露头角,到官渡之战的坚守延津;
他的崛起,离不开曹操的信任与重用,更离不开自身的军事才能与沉稳性格。
只是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终究让他的人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也让这段君臣渊源,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