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水淹七军的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汉江平原,像是被上天打翻了水罐。连续十几天,大暴雨如疯狂的猛兽般肆虐,天河仿佛决堤,汉江流域瞬间被卷入特大洪峰的狂暴之中。汹涌暴溢的江水,恰似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嘶吼着冲向平原地带的樊城。

转瞬间,樊城周边化为水深五六丈的泽国,于禁所率的部队,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回过神,就遭遇了“七军皆没”的灭顶之灾。无数士兵被滔滔洪水无情吞没,精良的装备、珍贵的物资也在水中飘零,损失殆尽。

长久以来,依据《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这些记载,后世众多学者都认定“水淹七军”不过是《三国演义》小说家的虚构。

在他们眼中,这场战役的胜利,关羽仿佛没费什么真刀真枪的力气,全是靠老天爷赏脸,是一场纯粹的“天时之战”,而非关羽军事才能的彰显。

《三国演义》里对关羽指挥若定、巧妙利用水势的刻画,只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罢了。

可要是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三国演义》的相关回目,就会惊喜地发现,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对这场战役的还原,或许比《三国志》中的记录更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得先瞧瞧一个有趣的矛盾之处。

在《三国志》里,当《魏书》和《蜀书》都异口同声说“七军皆没”时,《吴书》却着重强调关羽在击败于禁、庞德所率部队后,抓获了多达数万的俘虏。《吕蒙传》记载:“羽尽擒(于)禁等人马数万”;

《吴主传》更明确写道:“羽以舟兵尽虏(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逻辑疑问:如果真的“七军皆没”,士兵们要么被洪水淹死,要么被冲走,又怎会有多达数万甚至三万的俘虏呢?这显然说不通。

由此推测,“七军皆没”或许并非于禁的部队完全被洪水摧毁,而是在洪水的冲击下,部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与困境,失去了有效的作战能力。

而关羽,显然并非只是坐享其成。他很可能提前洞察到了汉江可能出现的洪灾迹象,毕竟他长期驻守荆州,对当地的水文、气候规律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

于是,他积极地做着准备,调配足够的水军力量,对部队的部署、作战计划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

当洪水袭来,于禁的部队陷入混乱,关羽便率领军队,尤其是水军,趁势发动攻击,从而将陷入困境的曹军大量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