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事先准备战船,仔细观察水势,然后在洪水到来时,指挥水军发起进攻,进而取得“水淹七军”大胜的情节,并非完全是虚构。
它更合理地解释了为何会有大量曹军被俘,也更能体现出关羽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而不是单纯依靠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所以,或许《三国演义》对“水淹七军”的还原,更能揭示这场战役的真实情况,即它是关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结合自身军事部署,所取得的一场精彩胜利。
基于这样的分析,“水淹七军”的大致过程应该是:
关羽及其军中幕僚,凭借长期生活在荆州地区所积累的历年气候数据,以及对当地云层、湿度等气象特征变化的敏锐观察,大致预测出樊城周边将有大规模的降雨。
于是,他们隐秘而迅速地调整了地面部队和汉江舰队的部署位置。
十余天的大雨过后,天空仿佛被洗过一般,可大地上却已是一片泽国。关羽麾下水师如同蛰伏已久的蛟龙,突然由汉江突入已然积水的内陆,直扑敌军的营垒。
于禁麾下号称精锐的“七军”,本就在连日大雨中被折磨得狼狈不堪。
士兵们浑身湿透,盔甲沉重,武器也因潮湿而变得滞涩。当关羽的大型战舰如同巨兽般突然出现在面前时,他们只能束手就擒。
少数如庞德般骁勇善战之辈,或奋力登上堤坝,或勉强驾驭小舟试图抵抗,可在关羽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水军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
最终,随着于禁率部投降、庞德力战被擒,整个指挥系统彻底瘫痪的“七军”,也只能无奈地放下了武器。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于禁的老朋友昌豨投降曹军时,诸将都认为应该把昌豨送往曹操处。于禁却斥责诸将:
“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下令将昌豨处死,可如今,于禁自己却投降了关羽。典型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而关羽倒是想劝降庞德,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