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刘备的膨胀与冷(下)

然而,仅仅一年多后,那个信誓旦旦宣称“不忍攻宗室”的刘备,却突然撕下仁义的面具,以武力夺取了刘璋的基业,将益州据为己有。

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怎能不让孙权感到愤怒与羞辱?更让孙权无法接受的是,刘备与刘璋决裂时,所找的借口竟是“孙权正遭受曹操攻击,需回师救援荆州”——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孙权的江淮防线,孙权被迫“调鲁肃分兵归建,外作救援”,陷入苦战。

作为联盟盟友的刘备,不仅没有派遣一兵一卒协助孙权分担压力,反而以“救援荆州”为幌子,在益州掀起战火,全然将联盟的共同利益抛诸脑后。

一系列事件的叠加,不断刺激着孙权的神经,让他逐渐怀疑孙刘联盟存在的价值。而在此期间发生的“孙夫人还吴”与“截江夺斗”事件,更成为江东集团对联盟表达不满的明确信号。

孙夫人乃是孙权之妹,建安十四年(209年)嫁给刘备,本是维系孙刘联盟的政治纽带。但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后,孙权却暗中授意孙夫人返回江东,更让她试图将刘备之子刘禅一同带走——若非赵云、张飞及时率部拦截,刘禅恐怕会沦为东吴的人质。

这场充满戏剧性的风波,本质上是孙权对刘备的一次警告,可惜刘备并未从中察觉到联盟即将破裂的危险,既没有采取措施修补与孙权的关系,也没有加强荆州的防务,最终为关羽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通观东吴袭取荆州的全过程,蜀汉集团的表现堪称“毫无防备”——关羽在前线与曹军鏖战数月,始终未能察觉东吴的偷袭意图;成都的刘备也未能及时收到任何预警,直到荆州失守、关羽战死的消息传来,才仓促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这种全盘被动的局面,固然与关羽“刚而自矜”的性格缺陷、治军理政的疏漏密不可分,但作为蜀汉集团的最高领导者,刘备的责任同样难辞其咎。

他在建安十九年(214年)荆南三郡危机后,已然清楚孙权对荆州的觊觎之心,却始终未能正视联盟的脆弱性:

既没有派遣得力重臣协助关羽镇守荆州、缓和与东吴的关系,也没有制定应对东吴偷袭的应急预案;反而在夺取益州、进位汉中王后,心态愈发骄傲,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最终让“大意失荆州”的悲剧成为现实。

从事后复盘的角度来看,刘备夺取益州、独吞巴蜀,无疑是其个人事业的巅峰,他从此拥有了与曹、孙三足鼎立的资本。

但这份辉煌的背后,却是政治信誉的彻底破产——他对刘璋的欺骗、对孙权的反复,不仅让自己落下“枭雄”的骂名,更彻底摧毁了孙刘联盟的信任基础。

当孙权意识到刘备的“汉室正统”旗号不过是谋取私利的工具,当联盟的存在不再能为东吴带来安全保障,转而成为刘备扩张的垫脚石时,孙权选择与曹操结盟、袭取荆州,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刘备的悲剧,在于他在战略扩张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对“势”的判断——他看到了夺取益州的“利”,却忽视了维系联盟的“势”;

他沉浸在“翻飞梁益”的辉煌中,却忘了“唇亡齿寒”的古训。最终,荆州的丢失、关羽的战死、猇亭之战的惨败,一步步将蜀汉推向了衰落的深渊。

而这一切的源头,早已在他“翻飞梁益”的巅峰时刻,在那些被胜利光芒遮蔽的战略失误与政治失算中,悄然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