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刘备永安托孤:危难之际的政治安排

可若我们摒弃这些阴暗的心思,静下心来研读史料,就会清晰地发现,永安托孤绝非什么阴谋诡计,而是一场缜密、细致到极致的政治安排,蕴含着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深谋远虑。

托孤的核心内容,曾在季汉境内广泛地传达,这便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深情提及的“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简而言之,就是要北伐讨贼,复兴汉室。对于这一方针,不仅后主刘禅在北伐诏中加以郑重确认:

“诸葛丞相……先帝托臣以天下,以勖朕躬。今……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

甚至就连季汉偏远地方的低级官吏,像永昌郡五官掾功曹吕凯,都清楚地知道:“诸葛丞相……受遗托孤,翊赞季兴。”

由此可见,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在刘备离世之后,已经深深融入季汉的血脉,成为了季汉坚定不移的国策。

实际上,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与刘备登基时的宣言相比较,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其中最显着的,便是从季汉成立之初宣扬的“天命未改,恭行天罚”,转变为了“北伐讨贼,复兴汉室”。

猇亭之战的惨败,如同醍醐灌顶,让刘备在临终前,清晰无比地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局面,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明白,必须放下身段,坦然承认天下大部分地区已被曹魏等僭逆势力篡夺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季汉更要旗帜鲜明地明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信念,要像坚固的磐石一样,团结在北伐讨贼的旗帜之下,奋勇继续前进。

刘备在此时,亲自为季汉制定了后续的国策,为季汉的存在合法性,找到了无比正当的理由:

这个弱小的政权,其存亡兴衰,实际上取决于兴复汉室事业是否能够发扬光大,而北伐讨贼,正是这一伟大事业最好的体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要季汉始终坚定地坚持北伐讨贼的信念,依然高高举起大汉的旗帜,那么人们就无法否认汉室的存在,存在于益州的季汉政权,也就愈发具有合法性。

只要我们将永安托孤放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去理解,人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主持的复兴汉室的事业越是成功,代表着汉室正统的君主刘禅,就越不能被取代。

刘备所说的“君可自取”,应该是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表达出的一种充分且毫无保留的信任。这是授予诸葛亮全权的行为,目的是以此打消其他人对北伐事业的非议,让诸葛亮能够毫无阻碍地贯彻他所制定的北伐讨贼路线。

从刘备精心安排的辅政格局来看,永安托孤实际上起到了“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的关键作用。

刘备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整个季汉集团在自己去世之后,能够紧密地团结在诸葛亮的周围,团结在北伐讨贼的伟大旗帜之下。

从这个角度来说,永安托孤实际上是刘备所做出的一次绝妙无比的政治安排,是这位常常处于险境的枭雄,最后一次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大爆发,闪耀着人性与政治智慧的光芒。

在妥善完成了这一切后事安排之后,章武三年(223)的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溘然长逝,享年63岁。他死后,遗体被运回成都安葬,被追谥为“昭烈皇帝”,永远地沉睡在那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之下。

五年之后,也就是建兴六年(228)的春天,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相继叛魏归汉。这一消息传来,曹魏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三国历史,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壮丽故事,也在这一刻,正式拉开了它的序幕,等待着后人去书写、去传颂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