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闿的得力助手孟获,是朱提同乡,同样为“大姓”。
由此可见,这场叛乱并非传统印象中简单的“南蛮作乱”,而是一场由南中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豪强共同发动的全面叛乱。
若深入分析史料,便不难发现,南中大乱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有着极深的东吴背景。
《三国志·步骘传》载:“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士)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
《三国志·张裔传》亦称:
“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着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步骘传》将这一事件系于延康元年(220年三月至十月)之前,大致当为建安二十四年事。
《张裔传》则称雍闿远通孙权发生于刘备生前。
易言之,在建安二十四年至章武二年之间,在南中地区威信卓着的豪族雍闿,便已与孙权打得火热。他甚至将蜀汉新任的益州太守张裔绑赴东吴。
孙权也投桃报李,不但授雍闿为永昌太守,更遣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驻扎于交州、益州边境。
一目了然,此时的雍闿,已然成为孙权的臣属。
而刘璋之子刘阐的出现,更是一个敏感的信号,它清晰地表明,南中叛乱正是孙权的谋划,抑或孙权至少扮演了火上浇油且趁火打劫的角色。
由此可见,虽然孙权在台面上与蜀汉使节往来,做出一副要缓和关系的姿态,但暗地里,他丝毫没有放弃“欲进图蜀”的野心。
蜀汉的白帝天险,有重兵把守,难以攻破,可南中地区却是蜀汉的软肋。一旦南中的叛乱蔓延到成都平原,孙权“极长江而有”的战略构想,便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极有可能变为现实。
五、危局下的绝望与希冀
蜀汉在大败之余又遭逢国丧,南中的大乱更是让蜀汉几乎丢失了一半的国土。
宿敌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给蜀汉致命一击。谁能料到,昔日的盟友孙权,此刻却在背后磨刀霍霍,企图从蜀汉的困境中渔利。
任谁站在建兴元年(223年)的旁观视角,都会觉得蜀汉大势已去。那“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景象,仿佛已然在眼前浮现。
然而,历史的精彩之处,往往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这看似无解的危局之中,诸葛亮,这位被刘备寄予厚望的丞相,并没有放弃。
他深知蜀汉的艰难,但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开始运筹帷幄,一方面稳定内部局势,安抚民心,恢复生产;
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准备应对南中的叛乱,以及来自曹魏和东吴的威胁。蜀汉的命运,在这一刻,与诸葛亮的智慧和决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凛冬虽至,但只要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灭,春天,或许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