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形象演变:从“多智近妖”到“三不朽”圣贤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诸葛亮的形象恰似一颗历经打磨的钻石,在不同时代的光影下,折射出各异却愈发璀璨的光芒。
从最初“多智近妖”的传奇名将,逐步升华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他的形象演变,是历史变迁、文化发展与人们精神诉求交织的生动写照。
一、晋代:敌国名臣与宣传的两难
西晋初年,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陷入了一种微妙且充满矛盾的境地。彼时,晋承魏统,蜀汉作为被取代的政权,诸葛亮自然成了“敌国”的核心人物。
在官方的宣传语境里,如何定位这位曾与本朝开国之祖司马懿多次交锋的对手,成了一道棘手的难题。
晋室若要彰显司马懿等先祖的英明,就需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一定的“处理”。于是,官方一度试图将诸葛亮塑造成顽固对抗晋及魏的“跳梁政客”,以此反衬司马懿的“伟绩”。可诸葛亮的形象并非如此轻易就能被歪曲。
他治蜀二十载,法治严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自身更是谨慎谦逊,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这份品德与才能,不仅深受蜀地百姓拥戴,就连不少晋人也暗自敬佩。
晋朝为了安抚蜀地,甚至不得不做出祭扫诸葛亮坟墓、征召其子孙为官、命蜀汉降官编撰《诸葛集》等举动。
这种矛盾的态度,让官方在评价诸葛亮时,只能在讲述部分事实的同时,刻意添加贬低与歪曲的内容。
比如,称他北伐是“反袭负薪,里尽毛殚”,徒劳无功;或是编造他并非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而是以口舌之能游说刘备的故事。可即便如此,诸葛亮的光辉也难以被完全掩盖,在一些有识之士心中,他依旧是那个令人钦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