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后世对诸葛亮的风评

到了东晋,晋室南渡,偏安江左。此时,时局的变化让人们对诸葛亮的看法悄然转变,开始更多地记起他的优点。

晋武帝司马炎,在听闻蜀汉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誉后,也不禁感慨,若诸葛亮有贤臣辅佐,定能成就更大的事业,言语间流露出对其才能与品德的认可。

二、南北朝:“多智近妖”的名将雏形

步入南北朝大分裂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英雄与智慧的渴望愈发强烈,诸葛亮的形象也随之朝着“多智近妖”的名将方向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文人学者们不再受西晋官方忌讳的过多束缚,开始肆意挥洒笔墨,大肆宣扬诸葛亮在战场上的智谋。

王隐创作的“空城计”,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故事中,诸葛亮驻军阳平,身边仅有万余兵力,而司马懿却率领着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危急关头,诸葛亮“意气自若”,下令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自出营,又大开四城门,命人扫地却洒。司马懿素来认为诸葛亮用兵持重,见此情景,疑心城中有伏兵,于是引兵退去。

尽管后世史家考证,此事是挪用了建安二十四年赵云在汉中大开营门“偃旗息鼓”退曹操,以及魏黄初七年文聘在石阳卧舍退孙权的事迹杂糅而成,但这一故事却极大地突出了诸葛亮的“权智英略”,让他在人们心中的智谋形象愈发鲜明。

除了“空城计”,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诸多关于诸葛亮的神异传说。陶弘景在《刀剑录》中记载,诸葛亮平定黔中时,拔刀刺山,刀刃竟没入山体,行人难以测度其深浅;

干宝则在着作中称,诸葛亮在汉中积石布下八阵图,阵中常有鼓金之声传出,天阴之时,声响尤为响亮,仿佛有神灵相助。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将诸葛亮的智慧进一步神化,使其逐渐具备了“近妖”的色彩,成为民间口耳相传、文人笔下精彩绝伦的“多智”军事大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