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蒋琬

有一次诸葛亮北伐,粮草运输出了点问题,蒋琬连夜从成都赶到汉中,带着人重新规划路线,还发明了“分段运输法”——把粮草分成十段,每段派专人负责,比原来快了三天,诸葛亮在前线收到粮草时,特意写信夸他“公琰办事,我放心”。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给刘禅写了封奏折,推荐蒋琬当“接班人”,还特意强调“蒋琬为人稳重,能团结大臣,比杨仪、魏延更适合主持朝政”。

消息传到成都,大臣们都慌了——有人说“蒋琬没打过仗,能镇住场面吗?”有人说“杨仪跟着丞相这么多年,凭啥让蒋琬当老大?”连刘禅都有点犹豫,特意召蒋琬进宫问话。

蒋琬进宫时,没穿华丽的官服,就穿着日常的便装,手里还拿着诸葛亮北伐的地图。刘禅问他“丞相走了,北伐的事该怎么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没说“我要继续北伐”,也没说“先休养生息”,而是指着地图说“丞相生前最担心粮草跟不上,现在汉中的粮仓还能撑两年,凉州那边有不少羌人愿意跟咱们合作,不如先派使者去安抚羌人,再把汉中的粮草运一部分到武都,等准备充分了再出兵”。

又问他“杨仪和魏延闹矛盾,该怎么处理?”他说“杨仪会管后勤,魏延会打仗,让杨仪负责粮草,魏延负责镇守汉中,各司其职,就不会闹矛盾了”——几句话说得刘禅心服口服,当场任命他为“尚书令”,总揽朝政。

可刚上任没几天,就出了大事——魏延和杨仪因为“谁该领兵回成都”吵翻了,魏延带兵攻打杨仪,最后被马岱斩杀,杨仪还把魏延的首级扔在蒋琬面前,说“这小子反贼,该碎尸万段”。

换别人可能会顺着杨仪的话说“你做得对”,蒋琬却让人把魏延的首级收起来,还说“魏延跟了先帝这么多年,没犯过反心,就是脾气倔,这事得查清楚”。

后来查明是杨仪故意激怒魏延,蒋琬没把杨仪怎么样,只是把他调到汉中当太守,还跟他说“你会管后勤,汉中需要你,别再闹脾气了”——就这么着,蜀汉没因为诸葛亮去世闹内讧,大臣们都说“蒋琬比诸葛亮温和,却比诸葛亮会做人”。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蒋琬升为“大司马”,总领蜀汉军政大权。这时候有人劝他“该像诸葛亮一样北伐,显显威风”,他却摇摇头说“诸葛亮北伐了五次,百姓累了,士兵也累了,得让大家喘口气”。

他没停北伐的准备,却把重点放在了“搞经济”上——在蜀地推广“稻麦轮作”,让一亩地一年能收两季粮;开通了从成都到永昌的商道,让蜀锦能卖到南方的夷族地区;还在汉中修了“粮仓城”,把粮草存得足足的。

有人说他“保守”,他笑着说“打仗靠的是粮食和士兵,粮食够了,士兵愿意打仗了,再北伐也不迟”。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曹魏皇帝曹叡派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有人建议蒋琬“趁机北伐关中”,蒋琬却不同意,说“司马懿打仗厉害,咱们要是去打关中,他回兵太快,咱们讨不到好;不如去打凉州,凉州兵力少,还能联合羌人”。

他亲自带兵驻扎在汉中,派姜维去攻打凉州,果然打了个胜仗,收复了河关、狄道两个县,还收编了几千羌人士兵。回来后,刘禅要赏他“食邑千户”,他却推辞说“这是将士们打的胜仗,我只是出了个主意,赏给将士们吧”——最后把赏赐全分给了前线士兵,自己连个金镯子都没要。

蒋琬当政的时候,蜀汉没再发生过“大臣互相拆台”的事,连原来跟他有矛盾的杨仪,后来都写信跟他说“以前是我不对,你比我会当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