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而是把权力分给“会打仗的姜维”“会管经济的费祎”“会处理内政的董允”,自己只抓“大方向”——有人问他“你不怕别人夺权吗?”他说“权力就像粮食,一个人吃不完,分给别人,大家才能一起把日子过好”。
可就在蒋琬准备“再打一次凉州”的时候,他的身体却垮了——延熙五年(公元242年),他得了“风疾”(大概是现在的中风),说话不清楚,连字都写不了。刘禅让他回成都养病,他却不愿意,说“汉中是军事要地,我在这儿,将士们安心”。
他让侍从拿着地图,躺在病床上跟姜维、费祎商量军务,有时候一个问题要比划半天才能说清楚,却从来没耽误过事。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带着十万大军攻打汉中,汉中守兵只有三万人,将士们都慌了,有人建议“退守成都”。蒋琬当时已经连床都下不了,却让人把自己抬到城头,用手势告诉将士们“坚守不出,等姜维的援兵”。
后来费祎带着援兵赶到,把曹爽打得大败,将士们都说“要是大司马不在汉中,咱们早就慌了”。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在汉中病逝,享年五十九岁。临终前,他给刘禅写了最后一封奏折,没说自己的功劳,只说“请陛下别再轻易北伐,让百姓好好种地;重用姜维、费祎,他们能保住蜀汉”。
刘禅为了纪念他,追封他为“恭侯”,还把他的儿子蒋斌封为“绥武将军”——蒋斌后来继承了父亲的“佛系”,在绵竹之战中战死,也没给蒋家丢脸。
蒋琬的一生,不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轰轰烈烈,也不像关羽那样“威震华夏”得惊天动地,更不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得野心勃勃。他就像蜀汉职场里的“佛系卷王”——平时不抢风头,关键时刻却能顶上去;不搞勾心斗角,却能团结所有人;不喊“我要当老大”的口号,却用“把事做好”的态度,从一个小县令做到了蜀汉CEO。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蒋琬稳重有威严,费祎宽厚爱百姓,他们都照着诸葛亮的规矩来,不瞎折腾,所以边境没出事,国家也团结”。
小主,
其实蒋琬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有多能干”,而在于“知道该怎么干”——他明白乱世里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不折腾”,官员最该做的是“不内斗”,国家最需要的是“稳得住”。
现在回头看蒋琬的一生,就像看一个“反内卷”的职场范本:别人忙着“刷存在感”,他忙着“办实事”;别人忙着“抢权力”,他忙着“分责任”;别人忙着“喊口号”,他忙着“做准备”。
难怪诸葛亮临死前非要选他当接班人——因为诸葛亮知道,蜀汉需要的不是“第二个诸葛亮”,而是一个能让“诸葛亮的政策延续下去”的人,而蒋琬,正好就是那个人。
蒋琬去世后,蜀汉又撑了三十年,直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才灭亡。有人说“要是蒋琬能多活几年,蜀汉可能不会亡”,其实就算蒋琬活着,也挡不住曹魏的强大,但他至少用自己的方式,让蜀汉的百姓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让蜀汉的官员少了几年内斗——这就够了,毕竟在乱世里,能做到“不折腾、不内斗、让百姓安心”,已经是很难得的成就了。
就像现在职场里,有人天天喊着“我要升职加薪”,却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有人默默把事做好,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被人想起——蒋琬用一生证明,“佛系”不是“躺平”,而是“不盲目内卷,只专注做事”;“卷王”不是“抢风头”,而是“在该承担的时候,能顶上去”。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值得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