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强摇摇头,把搪瓷缸往桌上一放,“哐当”一声:“情况我清楚,但政策就是政策。这样吧,我帮你把材料递上去,成不成,我真不敢保证。”
接下来四天,宋建国天天往村委会跑。第一天带了包红糖,是赵金凤攒着给媳妇补身子的;第二天带了六个鸡蛋,是鸡刚下的;第三天拎了捆青菜,叶子上还挂着霜。可每次去,要么见不着宋志强,要么得到一句“再等等”“正在研究”。
直到第五天,宋志强才松了口,语气却冷了:“建国哥,别跑了。我爹说了,你家这申请不符合政策——要是给你家批了,别家都来要,这口子一松,就堵不住了。”
宋建国垂头丧气往家走,手里攥着那包没送出去的红糖,纸袋子被捏得变了形。回到家,他把消息一说,赵金凤“啪”地一拍炕桌,旱烟杆在桌上顿得砰砰响,烟丝都震撒了:“放他娘的屁!他们家住着亮堂堂的砖瓦房,哪尝过一家老小挤在漏风土坯房里的滋味!咱娃要生了,难不成让娃睡露天?”
林薇和楚瑶坐在炕梢,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慌——之前攒钱买建材的劲还没过去,就卡在了宅基地这道坎上,像泼出去的水,突然被冻住了。
“我去试试。”楚瑶突然说,声音有点轻,却很坚定,“我听说负责宅基地初审的是村支书的侄子宋小明,我跟他媳妇王小红有点交情。”
那“交情”,其实是前些天在供销社,王小红买布算错了账,多算了五毛钱,是楚瑶提醒了她。楚瑶知道,这点小恩惠不算啥,但在这讲人情的村里,或许能搭上个话。
小主,
第二天,楚瑶起得比鸡还早。她用热水擦了擦脸,把棉袄领口的绒毛理得顺顺的,又找了块干净的布,把新做的蜜枣包好——都是挑的个大饱满的,是她熬了半宿做的。她拎着布包,手轻轻护着肚子,慢慢往村支书家走——支书家在村委会后面,是栋青砖瓦房,比村长家还气派。
到的时候,王小红正在院子里晾衣服,竹竿上挂着几件打了补丁的的确良褂子。“小红姐!”楚瑶笑着打招呼,脚步放得轻,怕颠着肚子。
王小红回头见是她,愣了下,随即笑了:“楚瑶啊,快进屋坐!你这大着肚子,咋还到处跑?”
进屋后,楚瑶把蜜枣放在桌上,布包的补丁露在外面:“自家做的,不值钱,给孩子尝尝鲜。”
王小红推辞了两句,还是收下了,倒了碗热水递过来:“你这手艺真好,蜜枣闻着就甜。”
两人拉了会儿家常,楚瑶夸王小红的针脚细:“小红姐,你这衣服补得真好,针脚密得跟绣出来似的,我家那几件旧衣服,补了总显补丁,你教教我呗?”王小红被夸得笑了,手摩挲着围裙角,话也多了起来。
聊了半盏茶的功夫,楚瑶才试探着开口:“小红姐,听说小明哥现在在村委会管宅基地的初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