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的是,来退货的顾客里,有个阿姨说:“你们肯认错,还双倍赔,以后买衣服我还来你们家。”退回来的裙子,陈师傅带着员工们用顶针加固了针脚,改小了领口,最后以成本价卖,半天就卖光了——有个姑娘说:“这改完比新的还合身,便宜又耐穿。”
风波过后,楚瑶在家庭会议上说:“咱们不能总依赖批发,得有自己的牌子,自己把控质量。”
陈师傅第一个响应:“我以前在厂里的徒弟,现在不少待业在家,我去联系他们,咱们自己开个小车间,做自己的衣服。”
林薇翻着宋记食品的包装纸,突然说:“宋记食品靠实在料打响了名气,咱们的服装也叫‘宋锦’吧,‘锦’是好布料的意思,听着就喜庆,还能跟宋记沾上边。”
说干就干。宋卫东把食品厂旁边的旧仓库腾出来,自己动手刷墙,找来木匠打裁床,白天忙超市的事,晚上就蹲在仓库里钉钉子,手上磨起了水泡,就贴块胶布接着干。楚瑶每天下班就往车间跑,跟陈师傅学看布料,画设计图时特意备注:“童装加薄绒内衬,北方冬天冷”“女士衬衫领口加扣,防风”。
“宋锦”第一批服装上市那天,超市门口排起了长队。楚瑶借鉴宋记的促销方式,搞了“买宋锦服装送绣花手帕”——手帕是陈师傅的徒弟们手工绣的,上面绣着小小的“宋”字。
赵金凤拿着条真丝围巾,眼眶有点红:“我嫁到宋家那年,你爸用攒了半年的布票换了块红布,我连夜缝了件棉袄,结婚那天穿了一次,后来就舍不得穿,压在箱底。现在咱们都能自己做真丝衣裳了。”
最受欢迎的是那款带刺绣的连衣裙——楚瑶在领口绣了朵小小的梅花,梅花中间藏着“宋”字。有个要出嫁的姑娘,一下买了两件:“一件自己穿,一件给我妈,咱们县城自己的牌子,穿出去有面子。”
傍晚打烊后,楚瑶站在三楼服装区,看着空了一半的货架,指尖拂过剩下的一件梅花连衣裙。林薇走过来,递过来一杯温水:“想啥呢?”
“想咱们刚开超市的时候,”楚瑶喝了口温水,“那时候就想,能让县城人吃上新鲜的水果就好,没想到现在还做起了自己的服装。”
窗外,开发区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洒在马路上。车间里还传来缝纫机的嗡嗡声,混着老师傅们的聊天声:“这批活儿赶完,我给我孙女也做件梅花裙。”楚瑶知道,这声音不是什么“乐章”,是陈师傅们的手艺,是宋卫东磨破的手掌,是县城人想穿件好衣服的念想——这些凑在一起,才是“宋锦”真正的样子。
夜色渐深,楚瑶在灯下画新的设计图,纸上是件男式夹克,旁边备注:“袖口加松紧带,适合干活穿”。她想,好衣服不用多新潮,能让穿的人舒服、体面,就是最好的——就像日子,不用多富贵,踏实、有奔头,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