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林薇在面对对方看似合理的提议时,语气平和却寸步不让,“‘宋记’这个牌子,是我们宋家从宋家屯一口锅、一把枣做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誉和心血。它不仅是商标,更是我们的根。我们可以授权合资公司使用,但所有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宋氏手中。这是我们的底线,没有商量余地。”
楚瑶则从品牌价值的角度补充:“我们认为,‘宋记’品牌所蕴含的传统手工艺和乡土情怀,正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竞争力所在。如果完全按照工业化标准彻底剥离这些内涵,它就会失去灵魂,变得与其他工业食品无异。我们希望的合作,是现代化标准与传统技艺精髓的结合,而不是取代。”
在股权比例上,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周晓云展示了精心准备的财务模型,论证宋氏方面以“宋记”品牌无形资产、成熟配方技术以及部分现有市场份额作价入股,其价值足以支撑更高的股权占比。她甚至引入了“品牌估值”和“技术折股”这些对当时内地企业来说极为新颖的概念,让对方刮目相看。
宋建国虽然不擅言辞,但在涉及具体生产工艺和配方保密性时,态度异常坚决:“蜜枣挂霜的火候,酱菜发酵的菌群,这些都是老师傅几十年摸索出来的,是‘宋记’的命根子。我们可以按照你们的标准改进生产环境,优化流程,但核心的工艺参数和配方比例,必须由我们指定的核心技术人员掌握,不能无条件全部公开。”
谈判桌上,常常是普通话、粤语、英语交错,法律条文、财务数据、技术参数纷飞。有时为了一个条款的措辞,双方能争论一整天。宋卫国和宋建国起初听得云里雾里,倍感压力,但在林薇和楚瑶的耐心解释和下,也逐渐明白了其中关窍,开始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表关键意见。
小主,
第三步,是内部的统一与抉择。 每次谈判间隙,宋家内部都会召开小会。两位老师傅对“那么多规矩”抱怨连连;宋建国担心合作后自己这个食品事业部负责人会被架空;赵金凤则始终念叨着“别被人家骗了”。
面对家人的担忧,林薇和楚瑶展现了极大的耐心和策略。她们不再空谈大道理,而是将谈判中获取的具体信息、对方展示的海外市场潜力数据,以及不合作可能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一摆在家人们面前。
“爹,娘,”林薇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将一份粗略估算的出口利润预测放在桌上,“如果合作成功,光是第一年可能带来的外汇收入,就超过我们现在食品坊全年利润的总和。这些钱,可以拿来给屯里修路,可以给食品坊所有员工盖更好的宿舍,可以送婷婷、阿遥他们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守着秘方固然安稳,但外面世界跑得太快了,我们不跟上,可能几年后,就连现在的地盘都守不住。”
楚瑶则握着赵金凤的手,柔声道:“娘,您放心,配方和牌子,我们死都不会放。您看合同里我们争取到的,核心技术在咱们自己成立的研发中心,合资厂要用,得另外付费授权。这就好比,咱们是造剑的,只把剑租给他们用,怎么造剑的法子,还捏在咱们自己手里。”
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一点一滴地化解着坚冰。宋老实最终拍了板:“外面的事,你们比我们清楚。既然去了看了,也谈了这么久,心里该有杆秤了。只要根子保住,其他的……你们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