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区里下了个新指示,要各街道想办法搞活经济,解决待业青年和困难家属的就业问题。
王主任开会回来,连着好几天眉头紧锁。
这天开班子会,她又提起这事:咱们街道符合条件的待业人员,少说也有七八十号人。光靠现有的几个服务点,根本安置不过来。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大家都闷头抽烟。这年头,办厂子谈何容易?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
宁婉(贾张氏)一直没说话,手里捻着那份区里的文件反复看。突然,她开口问:主任,区里不是说可以适当扶持吗?能不能批点启动资金?
最多给五千块,再多就没有了。王主任叹气,这点钱,买台像样的机器都不够。
散会后,宁婉(贾张氏)没急着走。她留在会议室,把那份文件又仔细看了一遍。文件里提到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她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晚上回到家,宁婉(贾张氏)饭也顾不上吃,把贾东旭叫到跟前:你在图书馆,能不能帮我找找劳保用品的资料?就是手套、口罩、工作服这些。
贾东旭纳闷:妈,您要这个干啥?
别问,先帮我找。
第二天,贾东旭真从图书馆借回几本相关书籍。宁婉(贾张氏)戴着老花镜看到半夜,越看心里越亮堂。
原来劳保用品生产工艺不复杂,棉纱、布料都是计划内物资,街道能申请到指标。而且这类产品不愁销路,各个厂矿企业都需要。
更重要的是,这活儿妇女都能干,正好解决家属就业。
隔天她就去找王主任:主任,咱们办个劳保用品厂怎么样?
王主任一愣:老贾,详细说说。
宁婉(贾张氏)把连夜整理的资料摊在桌上:我研究过了,这活儿投入小、见效快。缝纫机咱们可以动员居民自带,厂房就找街道空着的仓库。先从小做起,做线手套、棉口罩,这些技术含量低,好学。
她一条条分析,连原料来源、销售渠道都想到了。王主任越听眼睛越亮:老贾,没想到你还懂这个!
现学现卖。宁婉(贾张氏)实话实说,不过我觉得这事能成。
说干就干。宁婉(贾张氏)主动请缨负责这个项目。
她先跑区里,软磨硬泡要来了五千块启动资金和棉纱指标。又带着干事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有缝纫机的居民把机器借给街道用。
最难的找厂房。街道那间旧仓库漏雨透风,得修缮。宁婉(贾张氏)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待业青年自己动手,和泥补墙,安装玻璃。五十多岁的人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
贾主任,您歇会儿吧。小年轻们都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