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情满四合院之贾张氏33

歇什么,早一天开工,早一天见效益。宁婉(贾张氏)抹把汗,继续干活。

干活了,得让大家看到。

厂房修好了,设备齐了,可技术是个问题。宁婉(贾张氏)想起胡同口有个在国营劳保厂退休的李师傅,三顾茅庐把人请来当技术指导。

李师傅本来不愿来,可见宁婉(贾张氏)这么大年纪还为街道奔波,终于松了口:贾主任,就冲您这份心,我教!

开工那天,王主任来剪彩。三十多个家庭妇女穿上统一的工作服,坐在缝纫机前,虽然手法生疏,可个个干劲十足。

第一批产品下线后,销路又成了问题。贾张氏挎着样品,把区里的厂矿企业跑了个遍。人家看她是个老太太,开始都不当回事。

宁婉(贾张氏)耐着性子跟人磨:我们这是街道集体企业,质量有保证,价格还便宜。您就当支持待业青年了。

有一次,她冒着大雨去城外的化工厂推销,浑身都湿透了。厂长被她这股劲头打动,当场签了五百双手套的订单。

慢慢地,厂子的名声打出去了,订单越来越多。一个月后算账,不仅还清了区里的借款,还盈利两千多块。

激动的王主任握着宁婉(贾张氏)的手说:老贾,你这个劳保用品厂,可给街道立了大功了!

宁婉(贾张氏)心说,等您老退休,这个主任的位置,她有底气去争一争了。

更重要的是,妇女也能顶半边天。她贾桂枝,就是代表。

劳保用品厂的红火,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街道。原先那些观望的、说风凉话的,现在见了宁婉(贾张氏)都客客气气的。

厂子里三十多个女工,个个都把贾主任当恩人看——一个月二十多块的工资,搁在谁家都是不小的进项。

她们现在可不是吃白饭的了,在家说话都大声了。

不过,厂子现在只能做些最简单的手套、口罩,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差。要想长远发展,非得再往上走一步不可。

这天她找来技术指导李师傅:老李,咱们能不能试着做做工作服?

李师傅直摇头:贾主任,不是我不愿意。工作服工序复杂,要裁剪、要上领子、要绱袖子,咱们这些女工手艺还不到家。

那就学!宁婉(贾张氏)斩钉截铁,你教,我第一个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宁婉(贾张氏)就开始跟着李师傅学裁剪。五十多岁的人,拿着大剪刀的手直发抖,可她就是不松劲。一天下来,十个手指头都磨出了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