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也为种子的来历找了个说得通的出处。
也不会引起他人怀疑。
由于首批种子数量有限,因此初期超级小麦的种植范围并不大。
但等到第二批、第三批种子培育出来后,新中村根据地的所有耕地基本都能种上这种高产作物,到那时,独立营的粮食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
赵刚微微颔首,说道:“这确实是个大好事,能实现自给自足,就省去了许多后顾之忧。”
要知道,这种新型小麦不仅产量惊人,营养价值也远超普通品种。
它所含的蛋白质、淀粉、碳水化合物以及B族维生素等关键营养成分,都明显高于寻常小麦,而这些正是维持人体体能所必需的要素。
尤其是其中丰富的B族维生素,对提升战士的身体机能有着显着帮助。
只要这批作物顺利收获,独立营官兵的饮食营养状况便能得到根本性改善。
楚云飞凝视着眼前这片绿油油的麦田,缓缓开口:“我们部队战斗力不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士兵吃不饱、体弱无力!”
抗曰武装整体战力偏低,难以与曰军正面对抗,一个极为现实的原因就在于士兵长期营养不良,体质孱弱。
早在1935年,军方曾制定过一套标准伙食配给方案:每人每日应供应大米一斤半、罐头四两、干菜二两、鲜菜二两、食盐四钱、酱油四钱。
然而这套标准在当时几乎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落实。
实际上,大多数士兵每天主粮摄入仅九两左右的大米,这点口粮对于高强度作战和日常训练而言,远远不够。
士兵每日消耗巨大,如此低的热量摄入根本无法支撑身体所需。
据相关研究显示,一名前线作战士兵每日至少需摄取4000至7000卡路里以维持体能;即便是在非战斗状态下的常规训练期,日均消耗也接近3000卡。
按此推算,每人每天至少需一斤半主食才能勉强达标。
可即便是这九两的标准,在很多部队中也难以保障,物资匮乏是普遍现象。
而这还只是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情况。
战争全面打响之后,部队的饮食条件更加恶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连楚云飞率领的358团,伙食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很多时候,还得依靠伏击曰军运输队,抢夺补给来改善生活。
赵刚点头叹道:“没错……我们捌陆军的情况更艰难。
小鬼子频繁扫荡根据地,让我们连安心种地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