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赴考临安聚英才 两院争锋显峥嵘

仔细看去,左边一拨学子,身穿统一的深蓝色儒衫,衣襟上绣着小小的“岳麓”二字,正是来自岳麓书院的同窗!陈彦甚至还认出了其中几位,都是书院中颇有名气的才子。而右边一拨,则身着白色儒衫,袖口绣着“白鹿”图样,乃是来自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学子。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同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两院学子相遇,难免有争胜之心。

只见场中,一位白鹿书院学子刚刚吟出一句上联:“白鹿衔芝,仙踪渺渺临江右”,此联既嵌书院名“白鹿”,又点明其地理位置(江右,即江西),更寓含仙家气象,颇为巧妙。

岳麓书院这边,一位身材高瘦的学子沉吟片刻,对道:“岳峰叠翠,文气森森镇楚中”,以“岳峰”对“白鹿”,“楚中”(湖广)对“江右”, “文气森森”对“仙踪渺渺”,也算工整,气势上却似乎略逊一筹。

周围众人纷纷点头,有人叫好。

白鹿书院那边又一人马上接口,出一上联:“四书五经,入耳皆成锦绣”,气魄宏大。

岳麓书院这边应对的是:“百家诸子,关心只在民生”,立意虽好,但在对仗和气势上,似乎又被压过。

接连几个回合,岳麓书院学子的应对虽无不妥,却总显得沉稳有余,机巧锋芒不足,渐渐落了下风。围观人群中开始出现一些低声议论,白鹿书院学子脸上不免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这时,白鹿书院中一位看似为首、气质颇为倨傲的学子踏步上前,朗声道:“久闻岳麓书院治学严谨,学子功底扎实。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根基深厚。不过……”他话锋一转,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若论才思之敏捷,机锋之巧妙,似乎稍欠火候。看来此次两浙乡试,这魁首之位,合该我白鹿洞书院扬威了!”此言一出,他身后的白鹿学子纷纷附和,气势更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岳麓书院这边,几位学子面有愠色,却一时语塞,先前应对那位高瘦学子更是面红耳赤,显然被戳到了痛处。周围围观者中,不乏浙江本地学子,见白鹿书院如此嚣张,不免有些愤愤不平,却也无从反驳。

陈彦在人群中静静看着,眉头微蹙。他认出那为首的白鹿学子名叫刘畅,是白鹿洞书院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才子,素有才名。赵修远在他耳边低声道:“此人名叫刘畅,狂是狂了些,但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柳云卿则面露忧色,紧握着拳。

眼见岳麓书院气势受挫,陈彦深吸一口气,正准备上前。就在这时,岳麓学子中,一位一直沉默寡言、面容清秀的学子——周文博,目光在人群中扫视时,恰好看到了挤在前面的陈彦、赵修远和柳云卿三人!他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和希望的光芒。

周文博深吸一口气,似乎从陈彦平静的目光中汲取了力量,他缓步走出,面向刘畅,平静地开口道:“刘兄此言差矣。学问之道,岂在口舌机锋之快?根基不牢,纵有巧思,亦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岳麓学子,重在厚积薄发,明体达用。至于乡试成败,”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在陈彦脸上停留了一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自有公论,岂是事前口舌所能定夺?更何况,我岳麓英才济济,焉知没有藏龙卧虎之辈?” 他虽然未直接出手对对联,但这番话不卑不亢,有理有据,顿时让岳麓书院这边的气势稳住了不少。

刘畅闻言,冷哼一声:“哦?藏龙卧虎?那不妨请出来一见,让我等江右学子也见识见识岳麓英才的风采!”

周文博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转身,对着陈彦等人的方向,拱手一礼,朗声道:“陈师兄!赵师兄!柳师兄!你们来得正好!刘兄想见识一下我岳麓英才的风采,还请几位师兄不吝赐教!”

这一下,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带着各种复杂的情绪——期待、好奇、审视、挑衅——全部聚焦到了刚刚挤出人群、站在前方的陈彦、赵修远和柳云卿三人身上。尤其是陈彦,虽衣着朴素,但气度沉静,目光明澈,在西湖的灯火映照下,显得卓尔不群。

压力与期待,瞬间转移到了陈彦三人肩头。一场关乎书院声誉的文斗,即将迎来新的变数。

------

(第一百一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