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郡,鄚县。
这座位于冀州中部的小城,因其水陆交通之便,虽经战乱,仍保留着几分往日的喧嚣。然而,近日来,城中气氛却略显不同。一支打着“刘”字旗号的官军驻扎城外,军容严整,秋毫无犯,与寻常过往的兵痞截然不同,引得城中百姓议论纷纷,既好奇又带着几分不安。
刘备率部抵达鄚县已数日。他并未大张旗鼓入驻县衙,而是选择了城外一处废弃的庄园作为临时驻地,一来避免扰民,二来也便于接应后续到来的部队。
初来乍到,诸多杂事需要安排。令刘备略感惊喜的是,新投的廖化对此地颇为熟悉。
“明公,”廖化主动请缨,态度恭敬却不再拘谨,“属下早年游历,曾在此地盘桓过数月,识得几位本地乡老,也知何处可购得粮草补给。若蒙信任,愿为明公分忧,安排驻地修缮、粮秣采买等一应杂事。”
刘备正需此类人手,闻言大喜:“如此甚好!便有劳元俭了!子龙军务繁忙,这些琐事交予你,我放心。”他当即拨给廖化些许银钱和几名得力士卒,让其负责后勤事宜。
廖化果然干练,很快便将临时驻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修补了破损的围墙,清理出足够的营房,又从附近乡里以公平价格购得了粮草蔬菜,甚至还能找到手艺不错的工匠修补损坏的鞍具铠甲。其行事周到,价格公道,不仅刘备满意,连本地乡民也对其颇有好感,纷纷称赞这支“刘”字号的官军与别处不同。
闲暇时,刘备常唤廖化与赵云一同叙话。或在院中树下,或于篝火旁,烹一壶粗茶,并无太多珍馐美味,但气氛却轻松融洽。
“元俭,听闻你是襄阳人士?那可是好地方,人杰地灵,何以会远走北方,卷入黄巾之事?”一日傍晚,刘备看似随意地问起。
廖化闻言,神色一黯,随即坦然道:“回明公,属下家中本是襄阳小吏,后……后因得罪上官,家道中落。年少气盛,不满乡里豪强欺压,又恰逢张角之徒在荆襄之地传播太平道,言说世间平等,无有欺压,一时……一时糊涂,便信了那套说辞,跟随渠帅北上,后来才知……”他苦笑摇头,“才知一切皆是虚妄,所谓‘平等’,不过是他们争权夺利的幌子,死伤枕藉的,终究是我等无知小民和寻常百姓。”
赵云在一旁默默听着,他出身常山真定,对底层百姓的苦难亦有体会,不禁微微颔首。
刘备叹息道:“张角之辈,借百姓之苦达成私欲,确实可恨。然则,若非官府不清,豪强不仁,民生多艰,又岂会让他们有可乘之机?归根到底,欲绝乱源,还需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他这话,既是感慨,也是说给廖化和赵云听,表明自己的志向。
廖化眼中闪过激动之色:“明公所言极是!化……化后来投官军,本以为可赎前罪,为国效力,奈何……唉,所见官军,大多视我等如草芥,动辄打骂,甚至杀良冒功,实在令人心寒。”他说起不堪往事,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