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重建太原兵工厂

老工匠教年轻学徒打铁,修械兵讲机器原理,连陈振华都来讲过两堂课,教大家怎么用缴获的日军量具。

“最难的是合金钢。”甘作林拿着一块试产的钢坯,眉头紧锁,“普通钢材造不了炮管,得加铬和镍。咱们没矿,只能从日军的废炮管里提炼。”

陈振华指着一堆日军废弃的炮管:“让老工匠们把这些拆了,熔成合金锭。告诉他们,每提炼出一公斤合金钢,就奖励五斤小米。”

激励政策一出,工人们的干劲更足了。老铁匠们发明了“土法炼钢”,用焦炭和木炭混合烧炉,竟让钢的纯度提高了三成。

有个学徒在淬火时加了适量的硝石,意外解决了炮管易裂的问题,被陈振华破格提拔为班组长。

一个月后,第一炉钢水从炼钢炉里流出,通红的钢水映红了山洞,也映红了工人们的脸。

甘作林舀起一勺钢水,冷却后敲了敲,声音清脆如钟:“成了!这钢能造九二式步兵炮和晋造十七式山炮的炮管!”

太原兵工厂的临时车间里,晋绥军老工匠张师傅和八路军铁匠小李正为一个零件的尺寸吵得面红耳赤。

张师傅坚持用“老规矩”凭手感锻打,小李则拿着游标卡尺较真:“图纸上是12.5毫米,你这打出来是13毫米,装不进炮栓!”

王芳林走过来,没批评谁,只是让两人各造一个零件,当场装配。结果张师傅的零件卡壳了,小李的却严丝合缝。

张师傅红着脸,把游标卡尺拿过去仔细看:“这小玩意儿,比我的老茧准多了。”

从此,车间里多了道风景——老工匠带徒弟学“手感”,年轻工人教师傅用“量具”,晋绥军的修械兵则把日军的图纸翻译成中文,贴在墙上当教材。有个晋绥军工匠画的炮闩图纸比日军原版还精细,被各兵工厂传抄。

陈振华特意给工匠们提高待遇:每月发细粮,过年过节就分猪肉,家属能进根据地的学校。

张师傅的儿子以前在太原当学徒,如今也来兵工厂做工,父子俩在车间里比着干,成了远近闻名的“炼钢父子兵”。

“这些人是宝贝。”陈振华对王芳林说,“武器能缴获,但技术人才得靠咱们自己留。等兵工厂走上正轨,就办个‘工业学校’,让他们把手艺传下去。”

王芳林点头:“我已经让政治部的同志收集工匠们的事迹,编了本《铁骨匠心》,发给各部队当教材。战士们都说,原来造枪造炮的师傅,也是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