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命,早就和“家国”“守护”“万民”绑在了一起,连她自己都做不了主。
她宁愿自己染血,也要护着身后的人;宁愿自己承受误解,也要拆穿敌人的阴谋。
而苏锦韵呢?她失去的是此生挚爱,是要携手白头、共看山河无恙的人。
我曾在深夜路过王府,看见她坐在窗边,怀里抱着芊落的枕头,无声落泪到天明。
那背影里的孤独,比寒夜的雪还要冷。
她心里的痛,只会比我更深,更沉,沉得能压垮一个人。我又怎能再去怨她?
浑浑噩噩地等到下葬结束,送葬的人渐渐散去,纸钱的灰烬被风卷着,落在墓碑前的青草上。
像一层薄薄的雪,很快又被风吹走,留不下一点痕迹。
墓前只剩下我和苏锦韵,她穿着素色长衫,头发已经白了大半,背也比从前佝偻了许多。
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握笔而有些变形,此刻却依旧固执地扶着墓碑,指尖反复摩挲着“覃芊落”三个字。
连嘴唇都在轻轻颤抖,像是在和她说悄悄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脑子里乱糟糟的,像塞了一团理不清的棉絮,许是年纪大了,竟也爱这般胡思乱想。
直到弥留之际,我躺在病榻上,意识渐渐模糊,耳边的喧嚣都淡了,连小厮端来的药味都闻不真切。
只觉得浑身发冷,像坠入了冰窖。
就在这时,耳边忽然传来一道清润好听的声音,像浸了春露的竹笛,又像芊落曾提起的故乡的溪水声,轻轻绕在耳边。
问我:“愿不愿意带着今生记忆,来世再遇覃芊落?”
我想也没想,几乎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从干裂的嘴唇里挤出两个字,脱口而出:“愿意。”
没问代价,没问缘由,甚至没问苏锦韵会不会也在。
只要能再遇见她,哪怕只是远远看着她平安长大,看着她不用再握刀,不用再面对阴谋诡计。
哪怕只是能和她多说一句话,多陪她走一段路,就够了。
再次睁眼时,我成了襁褓中的婴孩,耳边是陌生的摇篮曲,眼前是刷着白漆的屋顶,鼻尖萦绕着淡淡的奶香。
可周遭的一切都透着熟悉,窗外掠过的“铁盒子”后来母亲告诉我那叫汽车。
在街上散步时听到人嘴里说的“中华”,晚上母亲给我唱的“长江之歌”。
甚至家里墙上挂着的《万里长城图》,都与芊落曾在心声里描摹的前世世界一模一样。
我的心,在那一刻猛地跳了起来,像揣了团要燃起来的火,连哭声都变得响亮了些,仿佛在回应这份跨越生死的约定。
我一点点长大,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无意识地念“芊落”的名字,让父母都觉得奇怪。
背着书包上学时,总忍不住在人群里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哪怕明知她可能和我不在一个学校。
直到十七岁那年,我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在开学第一天的图书馆里。
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在书架顶层那本蓝封皮的《长江图志》上,正是我找了很久的书。
我踮着脚够了半天,指尖刚碰到书脊,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道清脆的声音,像山间的泉水叮咚:“同学,需要帮忙吗?”
我猛地回头,撞进一双亮晶晶的眼睛里,女生穿着干净的白衬衫,扎着高马尾,发梢沾着点阳光的金色。
嘴角弯着浅浅的笑,手里还抱着几本画册。
是芊落,真的是她。哪怕隔了一世,哪怕她换了模样,没了前世的英气,多了几分少女的青涩。
我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心脏像是要跳出胸腔。
而她身边,站着个穿着浅灰色套装少女,眉眼间带着熟悉的温润。
正笑着从书架上取下那本《长江图志》,轻轻递到芊落手里,语气里的温柔,和当年苏锦韵给芊落戴凤冠时一模一样。
少女抬头看了我一眼,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熟悉波澜,我心里“咯噔”一下,是苏锦韵,她果然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