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陈薇薇的复杂情感

语气轻快得像没事人。

林清歌盯着那个波浪号,忽然想起回溯记忆里,七岁的陈薇薇缩在床底,手里攥着玉坠,指甲缝渗出血丝。那时候她也没哭,只是把脸埋进膝盖,肩膀抖得像风里的纸片。

现在她学会了笑。

而且笑得比谁都甜。

林清歌调出系统“动机推演”功能,输入关键词:身份替换、情感依赖、公众形象构建。三分钟后,界面跳出结论:【检测到“情感补偿机制”激活,匹配度87%。行为动机:填补身份空缺+获取社会认同。风险等级:中等偏上,具备双向伤害潜力】。

她眯起眼。

原来不是恨她,也不是单纯想抢她的人生。陈薇薇只是……太需要一段“被承认的过去”了。哪怕那段过去是借的,是偷的,是拼凑的,只要有人信,她就能站稳。

这不叫坏。这叫惨。

林清歌关掉推演报告,打开《信号》的歌词文档。光标停在那句“你说的光,是不是也偷来的?”上。她盯着看了五秒,按下删除键。

换上新的一行:

“谁的光,不是从裂缝里爬出来的?”

她没保存,也没设为封面,只是让这句话静静悬在屏幕上。像一次无声的对话,一次没有发送的回应。

手机突然震动,是银行到账提醒。一笔两万块的广告费入账,备注写着“国风耳机代言尾款”。她想起那天拍摄现场,导演让她念浮夸台词,她没照做,反而即兴说了句“它记得每一个听它的人,心里的光”。

视频火了。有人说她真实,有人说她高级。

可那时候她心里想的,其实是母亲插着管子的手,和陈薇薇床底那双发抖的眼睛。

原来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把碎掉的自己拼回去。

她点开陈薇薇的主页,翻到三年前她刚加自己好友的那条私信:“你是林清歌?我小时候在孤儿院见过你。”

当时她回了个笑脸。

现在她重新点进对话框,往上翻,发现陈薇薇在加她之前,曾在一个小众论坛发过帖,标题是《有没有人记得福利院东区的小鱼枕头?》。

发帖时间是五年前,IP地址显示在城南某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