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将星陨落五丈原

司马懿最终从蜀汉使者的一次失言中,获得了这场心理战的胜利。当他得知诸葛亮每日进食不过米三四升,却要亲自处理“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的繁杂事务时,他料定诸葛亮食少事烦,身体必然难以长久支撑,于是更加坚定了避战的决心。

八月的五丈原,秋风萧瑟,独自撑起蜀汉北伐大业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据说某天夜里,有人看到一颗流星自东北向西南划过长空,坠落在诸葛亮的大营之中,这颗流星连续三次落下又腾起,一次比一次低,最后就像力量耗尽一般,再也没有腾起。不久之后,诸葛亮也如这颗流星一般,再也没能站起,逝世于军中。

蜀军秘不发丧,按照计划有序撤往汉中。魏军因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追赶。随着诸葛亮的离世,第五次北伐也随之结束,司马懿算是艰难地获得了此战的胜利。

诸葛亮逝世后,他钦定的继承人蒋琬调整了北伐策略,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北伐,而是将军事行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标定为蚕食凉州。此后的北伐,更多地演化为一种以攻代守的生存策略。虽然直到蜀汉灭亡前,北伐仍在继续,但那种诸葛亮时代“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豪情与信念,却已荡然无存。

随着诸葛亮这位蜀汉的灵魂人物去世,对北伐战果的评价问题,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蜀汉仅据一州之地,却维持了六年的战争,本就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而北伐是以弱伐强,更是难上加难,蜀汉国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迫切需要对这场战争进行解释和安慰,由此也涌现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不少人对诸葛亮的北伐提出了批判。魏人更是率先跳出来指责诸葛亮北伐是“刖趾适履,刻肌伤骨”。站在曹魏的角度,自然要将诸葛亮的北伐批评得一文不值。虽然“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正义性难以被彻底驳斥,但曹魏可以通过对北伐战果的认知作战,来影响舆论。倘若能证明蜀汉北伐劳师动众却一无所获,那么曹魏自然就可以为蜀汉内部的反对派发声,指责坚持北伐者一意孤行,“极武黩征,土崩势生”,进而与蜀汉内部反对派一起倡导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方法,自然就是蜀汉投降。

不过,这种说辞在诸葛亮当政时,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事实胜于雄辩,蜀汉的北伐虽然历经波折,但战线总体上是在向前推进的:第三次北伐攻克了武都、阴平;第二次北伐斩杀了王双;第四次北伐射杀了张合,此外还挫败了敌人气势汹汹的三路伐蜀。

后世无论如何粉饰,都无法掩盖蜀汉在北伐中多次以弱胜强的事实,更无法否认司马懿坐拥大军却被打得闭门不出的窘境。至于蜀汉最终未能达成克复中原的目标,实在是敌我之间强弱差距过大这一客观因素所制约,并非人力所能轻易改变。

五丈原的秋风,送走了诸葛亮这位千古贤相,也为曹魏带来了战略上的转机。司马懿的保守战术,虽然看似被动,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曹魏守住了西线,等待来了蜀汉内部战略的调整和诸葛亮的离世。这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最终以诸葛亮的星落五丈原,为三国的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且略带悲凉的一笔。